迈瑞医疗三十年,国产替代的惊险两跃
内外兼修,正视未来。
年9月1日,深圳火车站闷热难当,一群年轻人肩负背包、手提箱子,挤上了北上的列车。
过去的一年寒来暑往,他们沿着新通车的京九线,一路北上西去。京九线上的大站是南昌,终点是北京,但他们总是在九江、吉安这样的小城市下车,然后跳上一辆小客车,赶往周边的县城。
在招待所住下后,他们医院、医院、医院。一两天后,再到下一个县。做的事情只有一件:推销一种叫做监护仪的医疗设备。
一段时间后,销售员们会故地重游,听取医生、护士们对设备的意见,无论是喜爱、抱怨,还是建议,都会被一字不落地记在笔记本上,再把意见带给公司的研发部门。
这些销售员来自一家深圳的本土公司——迈瑞医疗。到年,公司成立已经六载,依靠自主研发,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血氧监护仪、第一台多参数监护仪,但在医疗设备行业仍然默默无闻。
医院几乎没有迈瑞的用户——合称为“GPS”的GE、飞利浦(Philips)和西门子(Siemens)才是这个市场的主宰。
糟糕的是,尽管迈瑞的设备价格低,品质也不逊色,大医院却总是更信赖进口设备。从技术到产品,再从产品到货币。三十年来,国产替代路径上的惊险两跃,让无数创业公司摔落马下。
如何用策略的钥匙,打开市场的死结。迈瑞没有摸着石头过河,而是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,这正是销售员们奔走于县城的原因。
在迈瑞进入监护领域之前,监护仪的价格普遍在10万元以上,这个定价,既挡住医院,也让大多数中国人无缘享受基础医疗设备的服务——在90年代初,医院里,甚至连一台多参数监护仪都看不到。
迈瑞一出手,便将价格拉到了4万元。除了低价之外,延长质保、功能本土化和快速服务响应的组合策略,帮助迈瑞敲开了中低端市场的大门,它几乎立刻反映在公司的营收上。
在年末,公司的营收达到了一亿元,两年后,公司的自主研发产品营收也突破了一亿元。
从京九线上的风尘仆仆,到发现市场错配与低端切入,以及令更多中国人得享基础医疗服务的事实,这本应该是一个中国式的商业传奇,但迈瑞的名字却从未在公众中耳熟能详。
即使在创立三十年后,迈瑞的市值已经超过亿,公司的故事仍然只保持了有限的流传。
低调,并不能掩盖迈瑞在医疗器械行业里的龙头地位。成立后的三十年,它开创了多项“中国第一”,在最新的一季报里,尽管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了30.59%和21.39%,但这其实只是近几年业绩增长的强劲延续,丝毫不见触及天花板的迹象。
比业绩上涨更直观的,还有迈瑞在年新冠疫情里大秀实力的表现。
疫情之初,由于缺少特效治疗方案,新冠患者只能以呼吸支持、针对用药的对症治疗为主。因此,高端环ICU重症监护、医疗设备便格外稀缺宝贵。
在第一时间内,迈瑞将多台医疗设备同步交付给武汉火神山、医院。仅到3月初,公司在全国范围内紧急交付的医疗设备,便已经超过5万台。在那个惶然时刻,称其为“定海神针”般的作用,并不为过。
以年一季报为纪念,迈瑞医疗(.SZ)走过了自己的三十年。那么,从默默无闻,到市值五千亿的“定海神针”,迈瑞究竟是如何炼成的?
01内修
同花顺、雪球、东方财富这些社区,是中国投资者交流意见、直抒感受、传播消息的根据地。过去几年里,迈瑞业绩与股价多次出现的戴维斯双击,是股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。
年4月28日,迈瑞新出炉的一季报,同样未令投资者们失望。一季度17.15亿元的净利润、57.81亿元的营收,分别代表着21.39%和30.59%的同比增长。
在那些迈瑞的长期投资者眼中,这样的增长幅度司空见惯,早在意料之中。如果有人对此表示异议,一定会出现一群反击的声音,要他去翻过去几年的财报。
即便是新入股民,迈瑞的增长也并不出其认知。年初,疫情来势凶猛,特效药和疫苗遥遥无期,医院护理。政府启动了“小汤山”、“方舱”医院,医院纷纷建设单独隔离区,院用设备的需求因此爆发。这意味着监护仪、呼吸机等ICU配置设备的采购需求大增。迈瑞受益,乃是理所应当。
但迈瑞的管理层却极少以此为意,在不多的采访中,听到最多的反而是对公司核心竞争力、业务创新的表述。这些表述,最后通常还会跟上一个解决办法:重视研发投入。
这似乎是迈瑞最乐于向投资者、用户、以及公众分享的一面。
的确,无论是呼吸机的灵敏度、麻醉机气道压力的上下限;还是监护仪的成本优化、除颤仪、输液泵的智能化,乃至于产品改型、新品开发,这些产品优势和创新业务的可能性,源头都必须来自对研发的重视。
但在二级市场上,试图把“重视研发”这个标签贴在身上的公司,并不在少数。许多企业向来热衷于与科技、创新捆绑,并将其作为市场营销和市值管理的手段,但真正掏出真金白银的少之又少,通常只停留在公司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uoumao.com/hyls/2560.html